得獎作品

傳統文化在香港
2016-01-14

傳統文化在香港

 

聖士提反女子中學   中三   麥綺菁

 

     一百多年來,香港,從未脫離過中國的根。

        自從被英國統治的香港於一九九七年回歸母國以後,我的心中總是在想,中國的傳統,與西方的異彩,在新的氛圍中還能擦出怎樣微妙的火花來呢?直至一個星期天……

         這是那個星期天的上午──

        在茶樓飲茶的我們一家人,看到另一張桌子坐著一個從外國來的家庭。一個金色捲髮的小女孩,在暖暖的燈光下,顯得加倍可愛。看上去不足兩歲的她,似乎對桌上所有物件,茶具、蒸籠裡的點心……都很好奇。有一個鏡頭,更有一種令人感嘆的美──小女孩胖胖的指頭中握著的,不是刀叉是一對纖幼的中國竹製的筷子。

        在香港人經常去的茶樓,一個外國的小孩,用着中國傳統的竹筷子,雅致、純,看似平凡;然而,仔細思量,卻看出一種濃濃的和諧美。

        這是那個星期天的下午──

       我生平第一次陪長輩去戲院看戲。台上的燈光亮了。

        舞台上,粉墨登場的是一個苗條的身影,苗條美使人聯想起河邊的柳枝。她身穿一件紫紅色的長袍,腰間繫着一條黃腰帶,袍邊、袖口都鑲壓着滾花棉邊。濃妝下的臉龐,挺得筆直的鼻樑,看上去不過二十歲,湛藍的雙眼閃過的是年輕人的精誠和熱情。喔,她不是華人。

在這個總是上演中國地方戲劇的戲院裡,這位外國女生,繪形繪色地演繹着華夏京劇。觀眾給了她熱烈的掌聲,多少人感動於那一縷柳枝飄動的和諧;那一種傳統美,滋潤着我的心房。

         這是那個星期天的晚上──

        擺花街的人潮沒有因為夜幕降臨而減退。行走在街上的我,突然,被一把稚嫰的聲音吸引了「媽媽,那是甚麼花?」 「寶貝,那是康乃馨,是一種西方的花兒,在母親節的時候,子女會給媽媽送的。」「那我要給媽媽買很多很多漂亮的康乃馨── 可是,今天不是母親節。」「傻孩子,只要你有這個心,媽媽就開心了。」

        在繁華的鬧市中,聽到母女兩這樣暖暖的對話,心中盪漾起一種熱。那一大一小的身影慢慢,化成了畫中的兩個小黑點。

         百行孝為先唷。原來,中華傳統的文化,就瀰漫在我們香港每一個角落。

        我終於悟出,在中西文化的匯集地──香港,中華傳統文化,在西方文化的映襯下,更有一種奇異美,真是一朵奇葩。你看:

        刀叉金屬映襯下,似乎更顯出中國竹筷的雅致純樸;在西洋音樂映襯下,似乎更顯出華夏京劇的別緻俊美;在西方花朵映襯下,似乎更顯出中華孝行的源遠流長。

       不錯,中國的傳統文化,是東方文明元素;西方的新穎,是西方文明的象徵。你不能不承認,百年來,在香港,這兩者一直巧妙地揉合在一起,九七之前是如此,九七以後也是如此……

(2014年獲得全港中學生散文創作比賽初中組的亞軍)